土豆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土豆小说 > 禅观与净土 > 第3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念佛篇)

第3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念佛篇)

第3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念佛篇) (第2/2页)

心中有佛的时候,是怎么回事呢?“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。”诸位!佛号进入你的心中,它不会空过,它会释放香气。就是说,没错,你的内心没有香气,但是你经常把佛放在心中,它就是不断地熏,最后你也有香气了。沾到什么香气呢?生尊贵身。所以你看喜欢拜佛、喜欢念佛的人,比那些不喜欢念佛、完全走自力的禅宗人……当然,内心的心地法门我们不予评论,因为这个无相的功德很难讲,但是从有相的因缘来说,忆佛念佛的人真的比较尊贵。不是他修来的,是弥陀本愿摄受。所以从这个愿可以看得出来,从现实生活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个愿的存在。当然,这个是人天福报。
  
  庚二、常修梵行愿(三十六)
  
  我们来看看,当我们把佛号在心中不断转的时候,有没有更高等的东西?比方说,出世的解脱。我们看第二个,常修梵行。
  
  设我得佛,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寿终之后,常修梵行,至成佛道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  
  这是弥陀的其中一个愿,常修梵行愿。说,我成佛以后,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,在诸佛世界的这些发菩提心、行菩萨道的菩萨们(这个菩萨偏重在凡位的菩萨),那么这个凡位的菩萨他做什么事?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,叫“闻我名字”。也是一样,他听闻以后,包括身业的礼拜、口业的称念、意业的观想、皈依。
  
  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长时间地运转以后,会留下什么功能呢?“寿终之后,常修梵行,至成佛道,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”
  
  梵行,就是出离心最基本的一种表现,就是他对世间的五欲慢慢地淡薄。这个地方“常修梵行”,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。
  
  如果这个人功夫深,他兼修四念处,那么这个时候他再操作佛号表现出的常修梵行,就是这个人会完全离欲,对世间快乐的五欲很自然地就没什么兴趣了,就是功夫深。对于一个初学者的话,“常修梵行”指的是什么呢?虽有五欲的现行,但是他做完以后,他会有一种增上惭愧,他心中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出现。就是说,虽然他没办法完全把这个欲望的烦恼消灭,但是他的那种抗拒力量已经出来了。为什么?他有惭愧心了,事后增上惭愧。
  
  这就看得出来,佛号在他心中已经释放一种力量,叫作出世的常修梵行的善根。这个是讲出世间的解脱。
  
  庚三、修行具德愿(四十四)
  
  我们看第三。第三就进入大乘福慧的两种资粮,菩萨道。作为一个菩萨道的人,他如果兼修佛号,对他有什么加持力呢?我们看第三,修行具德愿。
  
  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,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欢喜踊跃,修菩萨行,具足德本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  
  我们解释一下。就是“设我得佛”,在“他方国土”,非西方净土的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“闻我名字”,他做了两件事:第一个,他身口意受持佛号;第二个,“欢喜踊跃,修菩萨行”。一方面他受持佛号,一方面他有做一些义工,主动积极地积集很多的资粮。
  
 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?“具足德本,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”具足德本是什么意思?莲池大师说,这个“具足德本”,就是心想事成这种大福德境界。福报差的人,他的福报要透过追求,这个人福报的力量薄弱;福报大的人他不要求,他是用想的就出现了,心想事成。
  
  我举个例子,这是我自己亲身看到的例子。我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,读了三年。八七年的时候,有个班上同学跟我是师兄弟。其实刚出家的时候他的智慧并不是很高,福报力也一般般,但他很有善根。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课程很累,早上上课,下午也上课,晚上又做晚课。他老人家呢,他发愿,他发愿在读佛学院的三年,每一天要拜三千拜阿弥陀佛,而且他课还得照上。每天三千拜,这三年就三百万拜了。
  
  那怎么拜呢?他上课也不能少上,他就只好提前起床,所以他有时候两点钟起床开始拜,拜到我们三点半打板。我们冬天的时候三点半打板,大家穿着厚厚的棉袄,就像披个棉被起来。他老人家两点拜的时候拜到满身是汗,穿了一个薄薄的短衣,在刺激我们。所以我们打板的说,啊,你这么早起床,干脆打板就给你打好了,反正你三点半的时候顺便打个板吧。好吧,我就打吧!所以他一打板的时候,我们就看到,哦,看他一直拜得满身大汗的。
  
  一年过去以后没发生什么事儿。到第二年的时候,他跟我讲一件事。他说,界兄,我现在也不能打妄想。我说怎么回事?他说,我现在想什么事,这件事就会出现。比方说我那个时候杯子破了一个洞,心想要有一个新杯子该多好!结果有一个居士莫名其妙就送来一个杯子。他说我衣服破了,要有一件新衣服该多好!就有人送他一件衣服。心想事成!
  
  但是诸位你想,他在读佛学院的时候,他就住我隔壁寮房,他也没布施,也没持戒,什么事也没做,他只做了一件事情——忆佛、念佛、拜佛,就能够拜出心想事成。那你解释看看,诸法因缘生,这什么因缘?当然不是他自己的心力去创造功德。我们只能够说,他的心力去刺激弥陀的本愿,得到弥陀本愿的回馈跟摄受。他的一念虔诚皈依的心去启动了弥陀本愿,就是这个愿,修行具德愿。这个是我亲自看到。
  
  所以,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兼念佛号,对自己的资粮是有帮助的。
  
  庚四、清净解脱愿
  
  我们来看第四,清净解脱愿。
  
  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皆悉逮得普等三昧,住是三昧,至于成佛,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  
  前面指的是大乘的福德资粮,这以下是指的大乘不可思议的智慧资粮。
  
  说一个菩萨道的人,他在听我名号的时候(按照合理的推论,这个人应该不完全只是“闻我名字”,他应该兼修大乘止观)那么这个时候“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”。
  
  这个清净解脱三昧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地方佛陀亲自解释,说什么叫清净解脱三昧?就是你的心住此三昧以后,“一发意顷”,就在一念之间,能够“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,而不失定意”,“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”。
  
  这个是大乘的不可思议三昧,我举一个例子。
  
  在《维摩诘经》里面,有一天,维摩诘居士在经行的时候,到了一个树下,看到舍利弗尊者在打坐。他问舍利弗尊者说,尊者!你在干什么呢?尊者说我在打坐。他说,你是怎么打坐的呢?舍利弗尊者说,我就是先把身体安坐,调饮食,调睡眠,调呼吸,然后再调心,调完以后再把心安坐。先把身安坐,心安坐,身心世界由粗到细,把这个详细的过程跟居士说了一遍。这个居士听了以后摇摇头,说,你这个不是真正安坐。这个时候尊者舍利弗说,那这个不是安坐,什么是安坐呢?维摩诘居士说,不起灭定而现威仪,是名安坐。不起灭定,就是说,如果你有一天内心安住灭尽定,同时又现出身口意的活动,这个是真实的安坐。
  
  当然这句话对小乘的学者是打击很大。在小乘的概念里面,他的思想是二分法的:你要禅定,你就不能有活动;你要活动,你就得失去禅定。没有人说在禅定当中又能够现出威仪的活动,活动又能够不失定意。
  
  诸位!世间上只有大乘佛法是一种超越对立的中道思想,这个是大乘的三昧。你如果会读大乘经典,你会发觉,大乘佛法的教法很少讲一句话,除非他在对治你。一旦佛陀在显第一义谛悉檀的时候,他一定是两句话。佛陀说“犹如莲华不着水”,一定怎么样?“亦如日月不住空。”一定是这样。他讲“应无所住”,他一定会讲“而生其心”,他一定是种balanced,平衡的。
  
  而这个法门是很难修行的,知道吗?因为我们凡夫也好,二乘也好,是种对立的思考,要么对,要么错;大乘佛法还一个非对非错。我们要么空,要么有;大乘佛法有非空非有。你如果要走大乘佛法,你最好开始训练双向思考,一种平衡式的思考。当你讲空性的时候,你要想它一定有妙用;而讲妙用的时候,你要想它是离相、空性的。
  
  大乘佛法的思考永远是平衡式的。这种平衡式的思考,如果说要从你自己的修行,你光是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都很难。你要能够让你的身口意超越对立,落入平等法界,你就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,何况你要把它表现出来?但是这个地方指的是弥陀本愿摄受,你很快地就能够“一发意顷,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”。这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,关键还是什么呢?而不失定意!那这个就不可思议。
  
  这是讲大乘的善根,就是说,你这个中道的善根很快地就能够上路,具足。
  
  庚五、闻名不退愿
  
  我们看第五,闻名不退愿。
  
  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,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不即得至不退转者,不取正觉。
  
  在四十八愿当中,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愿。我把它解释一下。
  
  “设我得佛,他方国土,诸菩萨众”,这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,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,“闻我名字”。就是说,他曾经在佛堂,或者参加佛三的时候,用这句佛号,经过身业的礼拜、口业的称叹、意业的皈依,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转过一遍以后,他的身口意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了,他有一种不退转的善根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  
  这个不退转当然不是指的你自己的力量,它是一种增上缘。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增上缘,什么叫增上缘力的不退转。
  
  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,老人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。他说,有一个老人家退休以后,觉得在家里面待着没啥意思,就放弃了家庭到僧团要求出家。按照佛陀声闻戒的规矩,你不能随便剃度一个人出家。他要没善根,结果一天到晚在僧团里面待着,空空地浪费信施。所以你得怎么样呢?观察他有没有善根。所以诸大阿罗汉就次第地观察,发觉这个人八万大劫都没有栽培善根。也不可思议了,八万大劫跟三宝都没有结缘!所以对他说,你没有善根出家,你时间空过了,请你回去吧。僧团就不要他。他很伤心,觉得僧宝都不要我了,就在精舍外面哭了。哭一哭,佛陀回来了。佛陀看到他就明知故问,你为什么如此伤心呢?这个时候他就如是如是报告。佛陀就叫目犍连尊者,就强迫目犍连尊者:你把他剃了。目犍连尊者衔佛的慈命就把他剃度了。结果没有多久,他竟然证得阿罗汉果了。
  
  那么诸大弟子就起疑惑了,说佛陀您不是说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吗?他不能证阿罗汉果啊,他怎么就能够证阿罗汉果呢?佛陀说,你们阿罗汉的神通只有八万大劫。他八万大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,做樵夫的时候,有一次他遇到老虎(我们知道老虎跟豹最大的差别是什么?豹会爬树,老虎没办法爬树),就赶紧跑到树上去,他以为是安全的。结果老虎在下面一吼,他吓了一跳,就念了一声“南无佛”,这个时候跟三宝结下一个善缘。所以他在那边哭的时候,佛陀就出现了。当然,我们在那边哭佛陀不一定出现,这是因缘有浅深差别。
  
  现在我们要说的一件事情,这个愿好在哪里?它能够把佛号永久保存,这个很关键。就是说,其实他念南无佛的时候,他的心态有没有到位?当然没有到位。他有出离心吗?没有!他有菩提心吗?也没有!他有往生的心吗?更没有!所以他念这句佛号的时候,在当下没有产生作用,对不对?但是你可以说他这个佛号白念了吗?当然你说他白念也对。但是,它当下没有起作用,不表示它以后不起作用。等到他想出家的时候,对不起,这个佛号就有作用了,佛号可以等待你!
  
  就是说,你现在没有善根,你这个佛号白念了,对不对?但是没事,佛号先进入睡眠状态,等到有一天你心理到位了,欸,这个佛号就有意思了,它就能够招感释迦牟尼佛的出现,它就能够招感目犍连尊者为他剃度,它就能够使令他今生成就阿罗汉道!所以,佛号还可以等你,等你成长。就是说,你现在不能把我启动,没事,我就陪着你成长,我就先进入睡眠状态。等到你那念心到位的时候,这个佛号就能够启动了。还有这种功能,你想想看。
  
  套一句蕅益大师说的:“譬如食少金刚,毕竟不消。”你把这个金刚吃进去,你的胃液没有办法消化它,所以金刚只能够永久待在你的肠胃。那么这个佛号是什么意思?就是说,虽然你现在一天到晚攀缘,老想要主宰人生,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的,结果你往生失败了。往生失败以后,你的人生就充满不确定,随着业力到了天上,佛号跟你到天上;你到了三恶道,佛号也跟你到三恶道。经过长时间的轮回,你终于知道怕了,你想修行的时候,哦,这个佛号就有作用了!就是,当你准备好的时候,那些等待你的佛号也准备好了。这个愿就这么好,叫作毕竟不退,究竟不退。就是说,你虽然暂时没办法启动,但是佛号会替你保留下来,等待你的成长。所以这个愿它是有这么一个好处,毕竟不消。
  
  我们现在只看到佛陀的五个愿,当然我们没有看到四十八愿的全部,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:阿弥陀佛设计四十八愿是相当用心的,他可以满足众生所有的需求。你要安乐,有尊贵身;你要解脱,他有常修梵行;你要行菩萨道,他有这个不可思议的不起灭定而现威仪。作为阿弥陀佛,我们可以看到他做了充分的准备。就是说,阿弥陀佛你就别担心了,你用不着担心阿弥陀佛到底准备好没有。你少操阿弥陀佛的心,你操自己的心就好了。感应道交是双方准备,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,你准备好就可以了。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,弥陀的功德是含摄整个大乘的五乘的功德。
  
  戊三、会归佛号
  
  我们看最后,会归佛号。
  
  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是其他祖师不可取代的。他的贡献来自于两个:第一个,他提出了念佛的核心的心态,就是什么样的心态是最圆满的念佛: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。”开出了相信自己业障深重、求出无门,相信弥陀大愿决定救拔。他把这种顺从本愿的思想开展出来。第二个就是他强调持名,让修行能够快速成就。这是善导大师的第二贡献。
  
 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。
  
  (一)略开二宗
  
  先看“略开二宗”。
  
  今此《观经》,即以“观佛三昧”为宗,亦以“念佛三昧”为宗,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。
  
  上来虽说“定”“散”两门之益,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一向专称“弥陀佛名”。
  
  —《观经四帖疏》—
  
  我们看净土宗的传承,在善导大师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。善导大师之前,其实在慧远大师的时候,修观想、观像的很多。那么为什么到了善导大师开始强调持名?他要提出他的理由。
  
  首先我们看,他说:“《观经》即以‘观佛三昧’为宗,亦以‘念佛三昧’为宗。”
  
  前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谈念佛的心态,因为能念的心不可思议,才有资格谈所念的佛不可思议,众生的心跟佛心之间都要双方的准备。但是,做好准备还不够,你必须有一个桥梁,就是说你的心有感应的力量。你的心有能感,佛陀有能应,但是你中间要搭起一个桥梁。毕竟我们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是有落差的,差了四个法界。所以,搭上一个桥梁,才能够让感应变成圆满,不是只有心态准备而已,你必须有一个有相的桥梁。
  
  那么,这个桥梁有三种。我们解释一下。
  
  第一道桥梁叫作观想念佛。观想念佛就是说依文起观。你没有看到相状,但是你从佛陀的经文,极乐世界有七宝池、八功德水,八功德水中有莲花,还放大光明。你从文字里面依文起观,这叫观想念佛。
  
  第二个,观像念佛。观像念佛,就是说你把佛像放在前面,你睁开眼睛去取佛像的相状,然后闭住眼睛以后,你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在心中现出来。不清楚,再打开,再看,再取,直到你心中的影像像镜子现出影像如此清楚,这个是观像。
  
  第三个就是持名。一句弥陀念诵听,念从心起,声从口出,音从耳入。
  
  所以搭上桥梁有三种情况,观想、观像、持名。
  
  当然,善导大师意思就是说,从《观经》来看,他认为观佛三昧、念佛三昧两个都对。《观经》,你说它是观想、观像也对,说它是持名也对。《观经》等于是认为,跟弥陀感应道交,你观想莲花也可以,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可以,持名也可以。但是,重点在下面这句话,他说,虽然有定散二门(定,当然观想、观像、持名;散,就是净业三福),但他说:“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,一向专称弥陀佛名。”他说,我个人揣测佛陀的意思,佛陀是强调持名的。
  
  这个持名一法,为什么能够得到善导大师如此的看重呢?蕅益大师做了一个解释说,因为它“至简易,至稳当”。因为我们的心思已经很散乱了,所以这个桥梁越简单,门槛越低越好,下手易,成功高。我们看善导大师,善导大师曾讲一句话,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。他说,观想、观像有一个缺点,不是法门不好,是众生心粗,观难成就。观想、观像这两个桥梁,不是这两个法门不好,而是我们的心太粗重了,所以我们很难修观。所以,这句话以后,《观经》在净土宗就落入非主流的修行,不是主流,顶多当助行。
  
  持名,音声是我们最容易跟佛陀搭上的桥梁。你创造一个声音再听回去……也就是说,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你说,欸,我皈依弥陀的四十八愿。对不起,四十八愿是没有形状的。我们凡夫的心,在唯识学上说,我们不能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,凡夫的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。所以,尽管这个时候四十八愿是我们的皈依境,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相的因缘来引导,会变成桥梁中断。所以音声变成是最简单的桥梁。
  
  音声作为桥梁,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,这是出自《印光法师文钞》。说在江苏省有一个厨师,他不但自己到处去给人家做饭菜,他有时候还做义工。有人在寺庙打佛七,他就去那边切菜、煮饭来供养这些念佛人。古时候的斋堂就是在大殿隔壁,所以他在切菜的时候,大殿旁边就飘来阵阵的佛号声音,他有时候也就跟着哼几句。
  
  几年过去以后,他的儿子生了一场病,病得很严重,就没法治了。临终的时候,这个做厨师的父亲就去看他。儿子就抓着他爸爸的手说,我这个病已经好不起来了,我今生造这么多罪,我肯定要堕三恶道。我看你的身上有一道光明,你可不可以把光明分一点给我?他爸爸说,我也没有做什么善事,哪有光明呢?他儿子说,没关系的,你不管怎么样就分一点给我就好了。他说,好吧,那就答应你吧。说也奇怪,他一答应他,这个儿子从一种躁动不安马上变成安祥,就往生了。当然不是往生西方了,是往生而已。
  
  往生以后,印光大师就解释了,说为什么这个厨师有加持力?因为他做了一件事情,他曾经听到佛号的音声。这个太重要了!诸位,在六根当中,你千万不要忽略你的耳根,我们跟诸佛菩萨的所有沟通,最关键的渠道就在耳根,我们得到佛法的信息百分之八十都通过耳根,听闻佛法、忆念佛号都是靠耳根。按照《楞严经》的说法,佛陀的功德是顺逆皆方便,佛陀可以用任何的信息来释放他的加持力。
  
  但是我们凡夫没有本事说顺逆皆方便,我们要选择圆通。为什么佛陀在二十五圆通最后选择耳根圆通?他的理由就是,“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,欲取三摩地,实以闻中入”。就是说,娑婆世界,在六根当中耳根最为通畅,耐用、持久而且摄心,你用整天都不会坏掉。所以,用耳根来听声音作为我们跟佛陀的桥梁,这个是至简易、至稳当的方法。反正它就是一个桥梁,你这个桥梁能够快速搭起来,你听到声音,你就跟佛陀连线了,这个最简单。
  
  因为你真正的感应是心态,所以你没有必要把这个桥梁搞这么复杂。它就是一个桥梁,你不管怎么样,能够感应就好了。所以,你心态准备好了的时候,我们要找一个最简单的、最简易、最稳当的沟通的桥梁,就是佛号声音。所以,善导大师的解释以后,唐朝以后基本上强调持名念佛,因为它操作简单。
  
  我们把善导大师的专修,包括他的顺从本愿的思想,包括他会归佛号的概念,先讲到这里。休息十分钟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和离后,神医王妃野翻全京城 十八道金牌追令,开局混沌道体! 越界心动 Apop之我在首尔当外教 NBA:开局满级力量,库里被我惊呆了 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 龙族:从西游记归来的路明非 赘婿出山 泥泞 股神传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