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豆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土豆小说 > 瑜伽菩萨戒 > 第17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

第17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

第17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 (第1/2页)

《瑜伽菩萨戒本》,绍安和尚尼慈悲,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三十四页,己三、障忍辱度。
  
  在《法华经》上说:「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,佛子行道已,来世得作佛。」《法华经》上说:我们生命的差别因缘有十法界的因缘果报,说是诸法,这个十法界的因果它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呢?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把每一个人的生命,把这些因缘所生法的力量都去掉,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回归到原点,我们会观察到:原来每一个人生命最初的原点是常自寂灭相,就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清净本然、都是无有少法可得。
  
  在整个清净本然的心中,我们怎么样能够成就佛道呢?佛子行道已,来世得作佛,也就是说成佛并不是那么的神秘,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。如何做到呢?就是你内心当中必须要累积圣道的功能,你就能够成就佛道。什么是圣道的功能呢?按照菩萨的戒法来说,这当中主要有三种功能:第一个、我们必须要具足观照力,就是你能够根据大乘的正见,对内心产生如实的观照,观照当然主要是观照我们一念的心性。
  
  我们的内心的相貌,在大乘经论当中讲到主要有两个相貌:第一个是虚妄相,第二个是真实相。虚妄的心就是我们依止个人的私欲,我们随顺我们内心的无明,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所发动的业力,这样一种无明的心,会带给我们生命种种痛苦的果报;第二个、我们依止一个真实的心性,真实的心性就是所谓的真如,以一种无私的大悲心所发动的业力,就会招感种种安乐的果报。
  
 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应该经常的观照我们的内心是安住在虚妄心、或者真实心,这是我们要成就圣道的第一个功能,所谓的观照力。有了观照力以后,我们应该进一步发起所谓的誓愿力,内心当中要发一个愿,就是所谓的「众生界尽,我愿方尽,菩提道成,我愿方成」,对于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生起一个希望,建立你生命努力的目标,这个圣道当中的修学第二个就是誓愿力。
  
  由前面观照跟誓愿力的成就,你这个时候就是安住在菩萨的戒体,在戒法当中就是安住在菩萨种性。有了这个观照跟誓愿的根本,第三个、我们应该发起所谓的行动力,把你内心观照跟誓愿的心情,以身口意三业如实的表达出来,这个就是行动力。到底是创造什么样的行动呢?也就是所谓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三大行动,就是在本戒法当中提到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摄众生戒,这三件事情是菩萨生生世世所必须修行的三大行动,所谓的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。
  
  换句话说,当我们内心当中已经具足了观照力、誓愿力、行动力的时候,我们的生命就开始随顺于清净的佛道,这个就是整个菩萨戒的修学内涵。
  
  在整个行动当中:所谓的摄律仪戒主要是指断恶,断除我们身口意的恶法,这一部分是共声闻来修学的;第二个是所谓的摄善法戒,修习一切波罗蜜的善法,这个是不共声闻修学,是菩萨独有的;第三个是摄众生戒,就是欲拔一切众生的痛苦,这一部分也是不共声闻修学。
  
  我们这一科主要是讲到摄善法戒,要修学六度的善法,这当中讲到第三科「忍辱度」,如何来修习忍辱波罗蜜的善法,首先我们看忍辱的体性,看《补充讲表》第六页:
  
  附表三─忍辱度
  
  (一)忍辱自性
  
  什么叫忍辱的自性呢?我们把《略论》的文念一遍:
  
  耐他损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,心正直住,于法善思胜解。彼相违品,谓瞋恚怯弱,不解不乐也。此中忍度圆满者,但是灭自忿等,心串习圆满,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也。
  
  ─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─
  
  我们先把忍辱的体性作一个简单的说明,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什么是忍辱的体性呢?就是于诸境缘,内心不动。就是一个菩萨遇到种种顺逆的境缘,他内心当中有一种功力,使令我们内心能够安忍不动,他有这种力量,这种力量我们安立做忍辱。内心不动,这样子跟禅定就有点类似了。
  
  跟禅定有什么差别呢?龙树菩萨说:禅定跟忍辱是一种粗细的不同,忍辱的不动是比较粗浅的,它的不动是比较粗的;禅定的不动是比较精致的,比较精细,有这样的差别。
  
  这个地方说忍辱的体性是「于诸境缘,内心不动」,到底是什么境缘呢?在《略论》当中讲到三个境缘:
  
  第一个「耐他损害」,这个是遇到一个人,一个有明了性有情众生的损害,我们在整个菩萨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过程当中,会遇到一些非理的众生来损害我们,这种事情我们应该要忍耐,不能起瞋心,这是第一个;
  
  第二个「及自生苦而能安受」,前面的忍受是针对有情众生,这个地方的苦是针对外在的事缘,比如说我们在修行佛道的时候,寒冷、炎热、饥饿,乃至于身体种种的病痛,我们对于这样一种障道的因缘,内心没有怯懦退缩的心情,这样就是忍辱,对于事情因缘的障道而能够安忍;
  
  第三个「心正直住,于法善思胜解」,内心当中能够如实的安住在佛法的义理当中,对佛法的义理能够产生所谓的善思胜解,善思胜解就是一种随顺好乐。这个地方忍的所缘境是一种大乘佛法的道理,大乘佛法的道理对诸法实相描述是「一切法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这样子一种不可思议的中道实相,菩萨对于这样一种甚深法义能够随顺好乐,安忍不动。
  
  这个就是所谓的「于诸境缘」,等于是有三种境缘:第一个是人,第二个是事情,第三个是佛法。「彼相违品,谓瞋恚怯弱,不解不乐也。」跟忍辱相违背的就是对众生的瞋恚、对事情承当的怯弱,对大乘法义的不解不好乐。此中忍辱的圆满,是就着我们在遇到种种境缘刺激的时候,能够消灭自己的瞋心,对于这样一种消灭瞋心的观照跟调伏的力量,我们内心当中数数的修习,使令这种观照力跟调伏力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乃至圆满,而安立做忍辱的;不是说要等待一切恶劣的有情都离开暴恶、一切障道因缘都不来干扰菩萨内心才安忍,不是这个意思的。
  
  这意思就是说,我们不能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的因缘,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强自己的观照跟调伏。在《入菩萨行论》上说:「恶有情如空,非能尽降伏,唯摧此忿心,如破一切敌。」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生长的环境不是一个净土,是一个秽土,在这个秽土当中恶有情如空,性情暴恶的有情就像虚空一样的充满人世间,依我们的力量不可能一一的去降伏,不能尽降伏。
  
  菩萨在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当中如何自处呢?这当中讲出一个方法,「唯摧此恚心,如破一切敌」,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强自己的观照力跟调伏力,来调伏我们这一个扰动的心识,这样子就能够消灭一切敌人。就是你内心能够忍辱,你就没有敌人,不是外在的敌人消失了才没有敌人。这个地方是简要的把忍辱的体性先作一个说明。
  
  (二)忍辱差别
  
  先看问:
  
  问曰: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?
  
  什么是菩萨成就忍辱的一种相貌呢?看回答:
  
  谓诸菩萨,性于他所遭不饶益:无恚害心,亦不反报;若他谏谢,速能纳受——终不结恨,不久怀怨。如是等类,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。
  
  ─《瑜伽师地论》─
  
  一个菩萨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,有时候遭遇到顺境,有时候遭遇到逆境,就是不随顺我们心意的境界,我们内心是这样的希望,但是这个境界跟我们的希望相违背,当这个不饶益的境界去刺激我们内心的时候,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
  
  这当中有两个相貌:第一个「无恚害心,亦不反报。」如果今天是一个深位菩萨,就是加行位的菩萨,加行位的菩萨他长时间的修学,内心当中有坚固的观照力跟调伏力,所以不饶益的境界刺激这个菩萨的时候,他内心当中能够生起一个般若波罗蜜的观照,能够在这些人事的障道因缘当中观照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就是在整个人事的障道因缘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,其实我们一个人会起瞋恨心就是有对立,我相、人相的对立,就是在各式各样因缘当中,你自己捏造一个、假想一个自我,你也假想别人是一个他,你认为我跟他之间对立起来。
  
  当然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,所以般若波罗蜜其实就是把相貌还原,其实我们自己捏造的自我意识是不存在的,其实这个生命就是一个因缘法,这件事情是过去的因缘业力出现了,如此而已。
  
  所以深位菩萨他对于般若智慧观照特别的深厚,所以他对这种不饶益的境界,不会产生我相、人相的对立,也就没有瞋心可得,他也不会对这个事情产生报复,这个是深位菩萨的可贵。
  
  对一个资粮位浅位的菩萨,「若他谏谢,速能纳受」,资粮位的菩萨他的特色就是观照力、调伏力薄弱,他主要仰仗信心积集一点善业,对三宝有一点真实的信心,这个信心的支持使令他发起了菩提心,他对自我意识的执着非常坚固,人世间一接触的时候,他就会造成种种假想的对立,我相、人相的对立,他自然就会生起瞋心了。
  
  但是身为一个菩萨起码的条件,这个地方讲出一个最低的标准,说一个凡位菩萨发起瞋心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「若他谏谢,速能纳受」,就是说当对方已经如法忏悔的时候,你就要使令自己的瞋心调伏下来,也就是说你这个瞋心不能太粗猛,要淡薄,你内心当中要多少有一些观照跟调伏的力量,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出一个菩萨忍辱最低的限度,如果他已经向你谏谢了,不管他做了再大的错事,你要马上能够接受、马上调伏你的瞋心。
  
  这以下作一个总结,总之菩萨对于这种不饶益的境界,内心「终不结恨,不久怀怨」。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在面对不饶益境界有两种相貌:一个是埋怨,一个是怨恨。不久怀怨,就是说一个浅位菩萨内心是有所得的,对自我意识的执着也是非常坚固,所以遇到不饶益的境界内心埋怨几句,这个是可以接受的;但是你不能够把这个埋怨的力量转成一种怨恨,不能结成一种怨恨。
  
  就是说我们无量劫在生命中打滚那么久了,跟很多人结了善缘、也跟很多人结了恶因缘:恶因缘一接触的时候,内心当中自然会产生怨、埋怨;但是你身为一个菩萨,你到了佛堂做定课的时候,经过你在佛堂里面的修止修观以后,你一定要产生一种观照跟调伏的力量,把你刚刚不平等的心情调伏下来,不能够让埋怨在你心中不断的累积、增长广大而结成一种恨,不可以这样子,这样子你就伤害你的菩提心。
  
  所以这个地方《瑜伽师地论》说不久怀怨,你这个怨的时间不能太久,绝对不能让这个怨结成恨。当然不能结成恨,那就是自己要有修行的道力。「如是等类,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」,前面所说的就是一个菩萨忍辱的一个相貌。
  
  在《智度论》上龙树菩萨说:佛陀讲六度修学,为什么讲完布施跟持戒以后要讲忍辱?龙树菩萨先作一个譬喻说:譬如一个贫穷的人家,他刚开始要先追求珍宝,有了珍宝以后,他必须建立一个仓库来保存珍宝,使令珍宝不会被贼所偷去、不会流失掉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和离后,神医王妃野翻全京城 十八道金牌追令,开局混沌道体! 越界心动 Apop之我在首尔当外教 NBA:开局满级力量,库里被我惊呆了 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 龙族:从西游记归来的路明非 赘婿出山 泥泞 股神传奇